为高效落实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决策部署,达州市围绕“政府、社会、市场”三侧协同,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服务企业新场景。
一、政府主导,服务载体融合。出台《达州市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施方案》,制定改革“线路图”,梳理出涵盖项目、金融、政策、人才、法律、安全、诉求、科技、开放、警务、兜底共11大类板块增值服务内容,加快整合31个市级部门各类政务服务资源,印发增值化改革责任分工清单,压实压紧责任。建立线上线下一体集成的服务载体,线下: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园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17个企业综合服务专区(驿站);线上:依托“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”搭建综窗协办系统,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专区。推动涉企服务从“多窗跑动”为“一站集成”,让企业“只进一门、只跑一窗、只进一网、办成所有事”。截至目前,办理基础政务服务事项15万余件,增值服务事项5560余件。
二、市场导向,服务供给精准。聚焦产业培育壮大,创新打造“企业全周期、产业全链条”增值服务模式,强化资金、数据、科技、人才等要素的支撑作用,推动政务服务链与产业链、政策链、资金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。绘制“产业链全景图谱”,清晰标注各环节所需的服务要素保障,实现“一图览尽全链”。梳理“五类服务清单”,即涉企基础服务事项清单、重大项目增值服务清单、上中下游产业链增值服务清单、企业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清单、企业需求响应清单,做到“五单”厘清服务边界与内容。通过“图谱+清单”模式,构建起基础政务服务、一般增值服务与特色增值服务高度融合、无缝衔接的全要素服务体系。截至目前,11大服务板块共梳理出137项涉企服务事项,形成定制化的涉企服务清单,打造定制化、套餐式、模块化、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涉企服务新场景。
三、企业参与,诉求渠道叠加。借力“万市兴平台”,印发《民营企业烦恼指数工作方案》,围绕政策环境、市场竞争、权益保护等15个方面设置57项指标,每季度收集整理企业诉求问题,形成“烦恼指数”报告,并协调解决。常态化开展“千名干部驻企业强帮扶促发展行动”,通过线上线下问卷,针对性走访全市“四上”企业2700余家,累计收集企业困难诉求3410个,已解决2756个,办结率80%以上。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开通惠企专席3条,推行“电话专区接线+企业专员对接+诉求专班处置”工作运行模式,共受理涉及营商环境助企纾困类诉求共计1966件,在线解答961件,转办部门1005件,按时办结率100%。